社区版116期
 
报纸版面
放大 缩小 默认
春节儿童意外伤害高发,这些情况不得不防!

本报记者 陈颖


  每到春节,家家户户就会开启团圆模式,走亲戚见朋友,孩子们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。不过,正是因为很多人在精神方面开始放松,很多家长会疏于对孩子的注意,小孩子是很难看管的,稍不留神他们就会发生意外。就比如异物卡喉、摔伤、烧烫伤等事件,就是春节期间的高发事件,当监护人不在身边时,孩子们是察觉不到危险的。所以,春节期间带娃,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,很多情况都存在安全隐患,不得不防。


NO1.每年春节期间,鞭炮炸伤都是首当其冲

【典型案例】

  临近春节,家住友谊路的李女士就不慎被鞭炮炸伤了右眼。当时,邻居家8岁的孩子小伟正在路边放鞭炮,李女士经过小伟身边时,一个点燃的鞭炮屑恰巧崩到了她的右眼睛上。据李女士回忆说,她当即捂着右眼睛就蹲在地上,鲜血从她的指缝中流了下来,强忍疼痛的她只好拨打手机向家人求助。

  因伤势较重,李女士被家人紧急送往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治疗,经检查为球结膜裂伤、角膜挫伤、玻璃体浑浊、视神经挫伤,医生紧急为她做了手术,虽然没有生命危险,但是右眼的视力受到了严重影响。“医生说我的右眼已构成九级伤残,康复后只能用余光看东西。”躺在病床的李女士很为将来的生活担心。

【健康提醒】

 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急诊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袁锋介绍,春节期间如果遇到鞭炮炸伤眼睛,先判断伤势,若是轻伤,先将伤者眼部、面部的污物及沙石颗粒等小心清除,可用清水冲洗创面。清水不仅能清除尘土等细小异物和血迹,还能使被灼伤的局部组织降温,并清除创面残留的化学物质,减轻进一步损害。若伤情较重,此时不要强行扒开眼睑或去除脱出眼外的组织,应以清洁纱布或毛巾覆盖后立即送医院。另外,如果是被烟花烫伤并且皮肤表面形成水疱,那么不要将其碰破,更不要挑破,并且不要在水疱上涂龙胆紫,也就是俗称的紫药水,更不要使用一些偏方如涂抹酱油等,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,可用清水、冷水来降温并清理。


NO2.孩子出现异物卡喉,在急救的同时要及时送医

【典型案例】

  家住圭塘路的李先生正在哄1岁多的孩子睡觉,当时发现孩子口腔中有一枚黄色的金属物,当时想用手把东西抠出来,可孩子一阵哭闹后就把异物囫囵吞了下去。“孩子吞下去后,除了呛咳了几次外,嘴唇没有明显的发紫,观察了片刻后也没发现明显的不适感。”李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,想着应该能够把徽章排泄出来,所以当晚没有来医院治疗,直到第二天下午,检查孩子的大便没有发现吞下去的徽章,才赶紧来到了医院就诊。


 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定刚介绍,小孩的气道和食道很小,吞下的徽章等异物很难从肠道排出,需要通过食道镜检查+异物取出术,才能解除食道梗阻,恢复正常进食。由于孩子年龄小,又一直哭闹,无法静脉直接给药,最后决定采用吸入麻醉+静脉复合麻醉的方式,麻醉师先让患儿做气体麻醉以保持安静,然后建立静脉通道,给予少量镇定剂,并在一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。在与耳鼻喉科医生的密切配合下,仅用了短短1分钟,就将一枚金属徽章完整地取出。

【健康提醒】

  临床上,因误吞异物就诊的儿童屡见不鲜。“最常见的误吞异物有纽扣、弹珠、别针、水果核、纽扣电池等,有的情况较为严重。”据周定刚医生介绍,年幼的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好奇,什么都喜欢往嘴巴里试一试,很容易将一些小零件、小玩具、硬币、玻璃球、钥匙等吞入体内。如果是尖锐的、比较大的异物误咽入食道,很难自行取出,需要专科医生用胃镜、食道镜等才能将它们取出来;如果误吸入气道,有可能会造成窒息的危险,必须要及时处理。

  周定刚医生提醒家长,对于3岁以下磨牙还未完全萌出的幼儿,家长尽量不要给花生、瓜子、豆类或其他带核食物;对于学龄期的孩子,家长要教育他们改掉口含笔帽、哨和小玩具的习惯,并告诉孩子不要将手里的玩具放入嘴里,日常生活中,要让无辨识危险能力的孩子远离细小物品。


NO3.亲子游戏互动,防患于未然是关键

【典型案例】

  生活中不少孩子都喜欢骑在家长的肩膀上玩“骑高马”,殊不知,这样的亲子行为隐患很大。长沙3岁男孩涵涵(化名)骑着“高马”逛商场,突然从爸爸的肩膀上不慎滑落,头部着地,被紧急送到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儿童医学中心急诊。经检查,孩子被诊断为颞顶骨骨折、头皮血肿等,经过止血、护脑、降颅压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后,孩子恢复良好,目前正在儿童重症监护室进行后期观察与康复治疗。

【健康提醒】

  “头部是人的‘生命中枢’,头部摔伤不可单凭外伤情况来判断病情,即使没有明显的外伤和出血,也不能忽视。”刘晓燕副主任医师介绍,有些颅内损伤很可能一开始没有症状,但在摔伤后3-6小时和72小时是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期,因此等到症状出现时再送医可能就为时已晚。建议家长在孩子摔伤头部后,应及时送医,值得注意的是,哪怕第一次入院检查头部CT显示正常,也应该听从医生建议,在伤后3-6小时和72小时再复查一次头部CT,观察期过了后再出院。

  刘晓燕副主任医师提醒广大家长,平时在家带孩子互动时,要多注意安全,防患于未然是关键,像“骑高马”这种游戏,如果家长手滑或者重心不稳,或者孩子太兴奋、好动,都有可能出现抓不住孩子,导致孩子跌落的情况,从而造成孩子头部、身体受伤。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,尽量远离含有危险因素的亲子游戏,以免发生意外。


NO4.当心,这些取暖“神器”易致孩子低温烫伤

【典型案例】

  每年春节期间,长沙的气温都是一路走低,暖宝宝、热水袋、电取暖器等各种取暖神器纷纷登场,却有不少孩子因使用不当,烫伤频发。今年小学三年级的奇奇在家玩耍时不慎把衣服打湿,饭后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坐在电暖器旁边烘衣服,两个小时后奇奇准备睡觉时,感觉左膝盖处有些隐隐的刺痛,检查后发现膝盖处大片皮肤泛红,甚至还起了水泡。第二天一早,奇奇在家长的陪同下到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皮肤科就诊后被诊断为“低温烫伤”。

【健康提醒】

  “低热烫伤是指50℃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,致使热力慢慢渗入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。”皮肤科主任医师田立红表示,长时间接触电烤炉、暖宝宝等“御寒神器”就如同“慢火炖肉”,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低温烫伤,但临床接诊中发现,许多患者会觉得这种烫伤不太严重,因而忽视就医,结果自行处理不当又导致创面感染进一步加重。当患者发现问题严重再来就诊时,烫伤创面已经呈现暗红色,质地坚韧如皮革状,创面周边的皮肤红肿热痛,提示局部已经发生感染。

  田立红提醒,家长在让孩子使用热水袋、电取暖器等取暖物品时,温度不要太高,时间不宜过久,不要直接接触皮肤,最好中间垫上毛巾等;取暖物品不要长时间放在身体同一个位置,寒冷天气学会正确方式取暖,减少烧烫伤发生。此外,每到年关,因为烧烫伤进医院的孩子都不少。烧开水的铝铁壶、炖鸡炖鸭的汤锅、烤火的木炭、取暖的热水袋……这些都是烧烫伤高发的“罪魁祸首”。若不慎被烫伤,应用冷水冲洗,尽量剪开衣物,避免弄破水泡,再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、棉布覆盖伤口并固定,保持伤口清洁,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
放大 缩小 默认
  © 版权所有 长沙中心医院 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
湘ICP备14012161号